4月16日,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文公布了2018年度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市、县(市、区)名单。武宁县赫然在榜,位列其中。
据悉,先进名单是按照《江西省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试行)》要求,依据考核评价情况,经第23次省政府常务会通过,确定总分排名前5位的设区市,前30位县(市、区)为2018年度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市、县(市、区)。
2018年我县以产业发展、园区平台和项目推进为主抓手,持之以恒发力,实现了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运行调度,规模效益不断攀升
认真抓好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制定下发了《武宁县2018年工业经济运行方案》(武府办发〔2018〕8号)、《关于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武府办发〔2018〕5号)。将申规、工业增值税、工业固投等重要指标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各单位,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解落实。每月县政府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每季度召开全县工业和开放型经济推进会对各乡镇工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对排名末位的在会上作表态发言,形成工作压力。2018年,规上工业增加值62.6亿元,增长8.9%;主营业务收入341.2亿元,增长20.16%;利润总额32.2亿元,增长28%;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9.4%;全员劳动生产率24.25万元/人;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绝对值79.29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8.4亿元,增长36.4;规上工业企业111户,本年度新增21户。
加大科技投入 创新引领作用明显
一是依托南昌大学、九江学院及周边各类专业院校及县上海大学研究院,围绕所需的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发设计等人才,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本地人才,县劳动人事、教育部门给予经费补助和资源倾斜。
二是引导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进一步为绿色光电企业发展问诊把脉,对企业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且在县内建站的,一次性给企业奖励10万元,同时县财政给予一定资金保障工作站运行。
三是创建科技园区,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区,兴建中城新动能科技园,兴建规模达16万平方米。2018年,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08%;每百家规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3个;规上工业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R&D人员全时当量数0.006%;规上工业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0.00008%;高新技术企业新增8个;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63.2%。
推动产业转型 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利用我县 “江西省绿色光电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大力招引高端项目,积极完善产业链,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上下游项目及关联项目。全县工业形成了“1+3”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即1个首位产业(绿色光电产业),3个主攻产业(大健康产业、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4.49%,增长19.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3.59%,增长1.1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4.88%,增长4.92%;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服务业比重79.6%,增长-18.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0万美元。
盘活园区存量 集约发展效果显现
充分发挥园区创新驱动的示范作用,加快园区内产业链高效整合,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开展了“园区盘活存量攻坚年”行动,有效提升园区集约化水平。2018年,工业亩均固定资产投资232.66万元/亩;工业亩均税收3.98万元/亩;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周期4.4年。
促进信息化应用 融合发展能力提升
实施“智慧园区”建设,积极申报企业技术中心、两化融合贯标项目。积极鼓励企业通过持续的信息化投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 +”,运用数字经济重塑传统产业,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设计能力、生产效率、销售渠道。2018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4.4%;工业云平台应用率60%;民参军企业新增1个;工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5.78%。
坚持环保底线 绿色发展形成优势
实施招商引资项目联审机制,污染性项目一律不上。开展了化工企业清理整顿退出工作和燃煤锅炉淘汰工作等。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采用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艺流程,促进企业向绿色化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并对园区企业产生的固废进行分类管理,建设和完善固体废物收集、中转、处理等一条龙服务设施。全县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4.1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3%;单位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加值112万元/吨;我县没有六大高能耗企业。
(责任编辑 聂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