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202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如约而至。瓷都景德镇“千馆之城”建设,成为本届瓷博会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作者 | 徐徐
题图 | 御窑厂
明代的素三彩鸭形香熏化身“岁岁鸭”,憨态可掬地走出御窑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团宠”;中国陶瓷博物馆中的“沉思罗汉”雕塑被网友制作成“无语菩萨”表情包,在社交媒体疯狂刷屏;青白瓷博物馆中的宋代青白瓷幻化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绎着东方的风雅和浪漫……
这些藏在博物馆里的老瓷器,穿越百年、千年时光后,就这么活泼泼地闯进我们的生活,仿佛从来没有走远。
是的,它们一直都在。它们不是从博物馆走来的,而是从我们的文化血脉中跑出来的。这是一种更深沉、更强大、更内在的文化力量。
到景德镇“探馆”“寻宝”,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是一场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血脉觉醒”。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李聃/摄
让历史拥有未来
瓷器是中国人对时间的凝望。明嘉靖年间,在御窑厂的引领下,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民间窑场大量兴起,产品行销全国、风靡欧洲。当时,城中众多窑厂日夜运作,人声鼎沸,火光冲天,如同电闪雷鸣。时任督运官的王世懋出差到景德镇,夜里被窑厂的喧哗声吵得无法安眠,便将之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御窑之火跨越明清两代,燃烧了近600年。当年王世懋目光所及之处,如今耸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御窑博物馆。在这里,窑炉遗址经科学考古发掘后,遗存面貌清晰可见;历朝因落选而被打碎深埋的御瓷经拼接复原后,依旧泛着明艳的光泽;环绕于御窑周边的窑砖里弄保持原貌,依稀回荡着悠扬的陶歌。
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穿行其中,在光影斑斓之间,我们似乎恰与王世懋笔下那些喊着号子日夜劳作的窑工擦肩而过。他们似乎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又何尝不是曾经的他们!
历史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博物馆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赋予我们一种眼光,一种超越当下情境、超越渺小自我,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文明接续在一起的眼光。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架构都潜藏于这种眼光的凝视之中。这种眼光,从古人处继承而来,又因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故而更开阔、更高远、更深邃。
景德镇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百代不移,在不变中求变,在传承中创新。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5万余件馆藏珍品讲述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从陶到瓷的漫长发展历程,尤其是汉唐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大量名品、精品,将历代的瓷业发展及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情况一一展现出来。
当我们随着博物馆的导引,从古拙的陶罐走向素净的青瓷,从温润如玉的青白瓷走向华贵端庄的青花瓷,从巧夺天工的颜色釉走向秀丽雅致的粉彩瓷,想象着这个瓷碗是怎样被一双巧手创造的、那件瓷瓶中又浓缩着怎样的时代故事……凝神屏息之间,古往今来的浩瀚风烟都在我们的心里落了脚、扎了根。
在博物馆寻宝,寻的不是瓷中之宝,而是积淀于古瓷之上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目前,景德镇拥有博物馆27家,各类美术馆、艺术馆、非遗展示馆等数以千计,还有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大量古窑址、旧里弄、老宅院等,几乎遍布全城。
一座城,千座馆。百里窑火,万瓷琳琅。景德镇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巨大的陶瓷文化博物馆。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李聃/摄
要“走近”更要“走心”
很多人来过景德镇,却“错过”了景德镇。他们在网红景点拍照打卡,却忘记了推开古窑作坊里脱漆的木门;他们在琳琅满目的瓷器间匆匆而过,却没有解锁制瓷工艺中蕴含的文化密码;他们吐槽老城区、旧街巷不够开阔,却不知道街角那幢明代宅院中曾经住过某位民国时期的制瓷名家……因此,关于“景德镇到底好在哪里”的质问随之而来。
如何让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推开厚重的文化大门,深入到城市的文化肌理之中,找到“一眼万年”的心动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由此,“千馆之城”的创建规划应运而生。
景德镇有一群有情怀的人。制瓷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对于陶瓷文化,他们怀着一种真诚的热爱,他们无疑是景德镇“国家文化交流客厅”的最佳宣传员。
每当说起景德镇“十大瓷厂”(新中国国营瓷厂的统称)的辉煌历史时,李胜利总是满怀深情。自2000年开始,他着手收藏“十大瓷厂”的特色陶瓷及文史资料,又倾尽心力和财力,于2010年创办了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成为江西省首批民营博物馆之一。他说:“我曾是‘十大瓷厂’的一员,我想为瓷都人保存好时代记忆。”
如今,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已跃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景德镇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洋景漂”在切磋陶艺。
情怀,让许多像李胜利一样的景德镇人活出了自己的文化标高。景德镇现有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非遗展示馆等场馆,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自主创办的。在众多陶瓷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陶瓷企业家和“景漂”的参与和推动下,各种小而精的特色陶瓷艺术类场馆如同一颗颗明珠,为景德镇点亮了“政府重视博物馆、社会共建博物馆、全民热爱博物馆”的美好图景。
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景德镇“千馆之城”的创建模式独具特色,不用另起炉灶,只需在系统梳理现有场馆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布局,整体优化提升。2023年12月,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为首批330家场馆举行了授牌仪式,今年5月,又精心设计推出了16条“千馆之城”旅游精品路线。
“千馆之城”一期的精彩亮相,引燃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来自南京的陈先生沿着推荐的精品路线“探馆寻宝”后,仿佛打开了秘境,找到了陶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欣喜。时隔不久,他又带着一双儿女,专程驱车来到景德镇旅行。他说:“要在孩子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来景德镇感受陶瓷文化魅力的游客高达2956万余人次,其中,各类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近324万人次,同比增长31.73%。
目前,申报创建第二批“千馆之城”的场馆达700余家,预计到2025年将顺利实现“千馆”目标。
“千馆之城”的创建,串起了景德镇的文化瑰宝,实现了文旅“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的转型。来景德镇旅游,不像是作客,更像是回家,回到了我们心心念念的陶瓷文化的故乡。
景德镇,成了人们心中“常回家看看”的牵挂。
夜色下的景德镇。
大数据赋能瓷文化
唐元和八年(813),大文豪柳宗元受饶州刺史之托,写下奏章《代人进瓷器状》,盛赞饶州贡瓷“艺精埏埴,制合规模”“器惭瑚琏,贡异砮丹”,引得朝野对昌南镇(景德镇旧称)瓷器趋之若鹜。
一千多年后,当这些精美的瓷器走出柳宗元的妙笔,来到现代博物馆时,居然有了一张数字化“身份证”,成为国际“网红”。要是柳宗元看到此情景,大概又要即兴赋诗、留下千古佳句吧。
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利用数字化呈现,全面采集了景德镇地区从晚唐至民国时期的2000多万件古陶瓷标本,建成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用数字技术破译了古代瓷业蕴藏的文明密码。同时,面向国际社会,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共享研究成果。
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可以体验沉浸式数字光影展。在5G、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辅助下,《光影载道瓷上中国——走进清代盛世瓷器的数字世界》、奇趣小剧场《青花瓷》等,让那些跨越千年的文物得以情景化和可视化呈现。
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也以“瓷文化+高科技”理念,探索“5G+8K+VR”的数字化高科技融合模式,依托网络空间,全景式地展现馆藏珍宝和陶瓷文化。
如今,景德镇“千馆之城”大数据平台、小程序和电子地图已正式上线,多语种官网、客户端、新媒体账号、海外社交平台相结合的矩阵化传播模式初步形成,能看、能听、能学、能玩的“无边界博物馆”为“探馆寻宝”提供了无限可能。
两千多年的瓷业发展史让我们相信,紧跟时代、勇立潮头,景德镇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