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武宁县湖滨路,只见清澈的庐山西海波光粼粼,观景台、休憩亭、步行道等错落有致,岸边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河面上觅食的白鹭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没想到,我们家门口现在变得这么美,生活在这里真是幸福满满。”市民冷超说。
湖滨路改造工程是武宁县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成功典范。
2017年以来,武宁县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建立三级河长体系,每条河流设立党政河长,实现河流全覆盖,全县242名河长,779名生态管护员织牢生态管护,保证河道巡护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
严抓重管“治水”
武宁县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修河流域沿途涉及县、乡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湖利用与保护矛盾逐渐显现,乱挖乱采、侵占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河湖脏乱、生态退化等问题急剧凸显。
2017年以来,武宁县坚持高位推动河长制工作,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武宁县河长制办公室全面落实河长制各项任务,持续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强化水污染协同防治,用系统思维谋划修河流域综合治理,管控流域各节点关键性指标,全力提升修河水质,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
实行水域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河湖“清四乱”“清河行动”等专项整治,全力推进库湾清理,投入2亿元全面清理庐山西海2.5万个养殖网箱和345座库湾;启动大水面开发,成立江西山水武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将400余名渔民转变为公司员工,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投放以鳙鲢为主的四大家鱼鱼苗100多万公斤,实行统一养殖,统一捕捞,统一管理;开展水上联合执法,对水上非法捕捞、设置非法浮动设施等破坏水生态环境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对庐山西海水面上钓竹筏进行全面清理,清理水上钓竹阀224个,扣压非法钓渔船1艘,处理渔政案件32起,查处污染水体养殖行为1起。推进砂石整治,全面禁止修河干流采砂行为,所有采运船舶实行集中停靠管理。
开展城乡综合整治。完善污水处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工业园污水处理厂,铺设工业污水管网7.6公里,建成工业污水提升泵站2个,实现了150家重点排污企业截污纳管全覆盖。开展生活污水管网专项整治,投资5500万元改造新老城区污水管网,全面改造和新建污水管网81公里,污水提升泵站3个。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站8个,村级7个。
杜绝农业面源污染。严格畜禽管理,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范围,对各类规模养殖场不愿治理、治理效果差、治理后排放污染物在限期内达不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或停止其养殖活动。禁养区累计关停搬迁养殖场39个,规范整改61个。倡导循环利用。推广农家肥、花草肥和农作物秸秆还田,实现综合利用20余万亩。实行农药化肥减量。推进农药科学化、减量化,播撒配方肥60.5万亩,绿色植保核心示范区1.31万亩,辐射面积9.98万亩,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31.7万亩。
杜绝工业污染。加强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督促工业企业完成并常态化运行配套污水处理设施,重点监管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并联网。对排查出170个入河排污口进行命名编码设置标志牌,并对庐山西海湿地公园范围内的排污口进行了封堵。为了保护一湖秀水,武宁县在引进发展产业和项目上,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县域经济长远发展匹配度,近十年来通过项目联审机制,否决了3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关停了20余家环保有问题的企业。
通过部门联动、多方努力,武宁县699.4公里河流河道,水质均达国家Ⅲ类以上标准,境内杨洲乡界牌村庐山西海断面为Ⅰ类水域。
抛石固岸建防洪堤
1970年为拦河造坝建设柘林水库(现名庐山西海),始建于公元199年的老县城被淹没,当地居民就地靠后迁移。
如今的武宁县城,三面环水,靠水一侧因常年受到波浪冲刷,堤脚常被掏空,堤岸崩塌时有发生,尤其是汛期,洪水漫过堤坝,浸过农田和房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多年来,县城百姓都盼着能筑起一条坚固的堤坝。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2年3月,武宁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武宁县城防洪排涝规划报告》,将城区防洪分为四个防护片区,柘林水库北岸为宋溪片、库区南岸从西到东依次为黄塅片、豫宁片和南市片。同年,县城防洪工程列入江西省五河治理防洪工程项目规划。
2016年至2022年,武宁县城防洪工程先后投入7000余万元,陆续实施完成了豫宁北区项目、南市堤工程、豫宁西护岸工程,共建设10余公里,抛石50余万方。
防洪工程采用“岸抛+船抛”的方法抛放块石进行抛石护岸,块石材质致密坚硬,不怕日晒雨淋,形状契合互为角力,让整条岸线既牢固,又美观。有了坚固的堤岸,即便是遇到再大的汛期,县城的百姓都不再提心吊胆,可以安心地生产和生活。“以前只要连续下几天雨,我就担心,河里的水会涨到家里来。现在有了这么牢固的堤坝,下再大的雨,我都可以安心睡觉了。”家住湖边的张大爷开心地说。
最美岸线与生态景区结合
武宁,沿着沙田湿地公园一路向东至庐山西海岸边,风绿湖岸,水碧山青,飞鸟翔集。
又一个周末,武宁迎来一批来自天津的游客。客人们在湖边迎着习习凉风,款步走在风景怡人的湖滨路游步道,或拍照留念,或欣赏美景。“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海滨城市的美景,太舒服了,下次我还会带更多的朋友来武宁玩。”来自天津某旅行社老总周先生说。
武宁因水而名,缘水而美。近年来,武宁县“五大生态”“三个示范”为引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最美修河岸线、最美西海生态圈。
以修河环绕的县城为中心,投入3亿元,分三期建设“武宁之窗”风景带,对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景观布置和休闲区块建设。2019年初,一条21公里长、空间层次丰富、山水特色鲜明、休闲功能完善的“最美小城”城市门户风光带,镶嵌在修河岸边。
在武宁之窗,原先杂草丛生、淤泥遍地的滩涂地,经过生态修复,绿草如茵,风景美不胜收;在湖滨西路,湖水荡漾,湖面鸟飞鱼跃,让人心旷神怡;在黄金海岸,通过治理,原先无人问津的角落,变成人人向往的热土,土地的活力大大增强。
最美岸线以修河环绕的县城为中心,在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同时,突出生态修复和城市景观打造,成为空间层次丰富、山水特色鲜明、休闲功能完善的“最美小城”城市门户风光带,有自行车绿道、停车场、公园景观、栈桥、观景平台、篮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园等,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是把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景区相结合打造的成功典范。(余慧琳 李炼)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